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清乾隆帝 敕建 天后宮 簡介




清乾隆帝 敕建 天后宮 簡介

乾隆五十一年冬,台中地方移民中最有影響的領袖人物林爽文聚眾反判,在大里栈莊(今台中縣大里鄉)起事。短短一個月內,戰火遍及全台,清廷屢派兵均未能奏功。八月初乾隆皇帝降旨,詔命其最親信之滿州鑲黃旗人栛辦大學士陝甘總督嘉勇公福康安為大將軍率領巴圖魯侍衛數百員及十萬大軍,九月十九日抵達夏門外海的大擔門,登船等風出海。結果一連數次皆因風濤不順,駛出外洋後即被風浪打回,遷延到十月二十八日,福康安請出右旋白螺恭奉在船上聖母座前,不顧一切的下令開航,竟然一夜之間安渡海峽抵達鹿港。從鹿港登岸後,福康安只費了三個月的功夫就平定了林文爽事件。福康安默知有此奇蹟,及聖母神助,於是奏天子,是年臘月奉詔撥賜國帑就鹿擇地敕建天后宮。乾隆皇帝於聖母舊封號上加封「顯神贊順」並御筆「知濟昭靈」福康安亦親書「后德則天」匾額於五十三年荔月獻匾以褒揚聖德。

本宮建築格局與民間俗稱之由來
本宮係乾隆皇帝敕建,其建築格局屬宮殿模式,殿之兩廂設有長廊之文武朝房,以供文武官員行香時休憩之所,殿前建有拜亭一座,每隔五步舖設方形石一塊,朝拜時由拜亭五步一跪而入,四週砌石環牆門外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御敕之石碑,其結構之雄偉,一般寺廟所罕見,本宮建廟即由朝廷管理祭祀、欽詔文武官員每月朔望依例行香。本地民間人士為有別於緊鄰本官五十公尺處之聖母廟俗稱「舊祖宮」簡稱「舊宮」本宮俗稱為「新祖宮」簡稱「新宮」。


本宮歷年來重修沿革
本宮自乾隆五十三年建廟以後即由官方管理祭祀,至嘉慶十一年北路理番同知汪楠鑒及宮貌雖存,而受風雨剝蝕難堪,致會商前董事職員林文濬等,集泉廈巨商富賈捐資興工重修,逾三月而告竣工(重修天后宮碑記可稽),歷經十八春秋之後,番司馬王蘭佩、遊府溫兆鳳又見宮殿頹塌,首捐倡議,舉薦職員王景福負責再重修,鳩匠經營,於是道光十三年興工、至道光十四年孟冬而告完成,廟貌巍峨煥然一新。(重修天后宮記石碑可稽)。
光緒二十二年台灣割讓日本。曾在本宮週圍築屋供為日吏住宿之所,實為本宮帶來空前未有之浩劫。因此,廟貌破舊不堪,在日人皇民化運動下,任其荒廢五十餘年。光復後,由地方信徒鳩資修補廟貌,日漸恢復往日盛況。


特殊史蹟文物
一. 匾額類
1.【佑濟昭靈】: 乾隆五十三年御筆匾額。
2.【后德則天】: 乾隆五十三年歲次戊申荔月協辦大學士嘉勇公福康安敬立。
3.【海天光被】: 道光庚寅年仲秋台灣府鹿港同知王蘭佩敬立。
4.【恩昭瞬息】: 道光巳年孟秋鹿港廳眾弟子同叩。
5.【表海揚休】: 光緒三十四年重修總理辜顯榮敬立。


二.古器物類
「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御敕之石碑在日人皇民化政策下被腰折,迄今下落不明。
2.「石香爐」咸豐辛亥安徽省楊炳衡捐獻。「石燭台」年代不詳。「石花瓶」年代不詳。花瓶特微:除刻花外,另有對聯分刻在左右瓶上:(新祠台地憑依在,祖廟湄洲享祀長)


碑記
敕建天后宮碑記: 乾隆五十三年戊申荔月福康安立。
天后宮田產記: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夏肆月福建台灣府北路理番海防同知漳州府督捕同知新安金棨謹記。
重修廟宇碑記: 嘉慶十二年十二月誥授中憲大夫前任直隸順德府知府署北路理番同知汪楠敬立。
重修天后宮記: 道光十四年甲午冬十月賜進士出身台灣噶瑪蘭通判署鹿港海防同知陳盛詔撰並書總理工務職員王景福暨董事施錫杯迎禧同勒石。






廟址 : 彰化縣鹿港鎮洛津里埔頭街96號
電話 : (04)777-2497
傳真 : (04)778-4646